2024年我国将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
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蒙培元 。
作动词用时,其意义大致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命令相同,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对话。但人是活物,鸟兽山川、草木瓦石,只能表现、体现此目的,而人则不但能体现此目的,而且能体验、体会,最终能实现、实践此目的。
心固然是就主宰说,但所谓天地之心也只是由枯槁欲生的现象中见其似有主宰,似有其情。存其心,养其性,所以事天也。体验、体会、体贴,静观、反观、直观,始终是儒家道德修养论、实践论的重要内容。[8] 荀子这样解释这句话:自知者不怨人,知命者不怨天。就此而言,天没有情感、没有意志,也无所谓主宰,无所谓心。
复为什么可以见天地之心呢?复卦卦爻以一阳居于五阴之下,正是生意初萌之时,如枯木逢春、绿意初萌时节。但究其实,自然目的最终要落实到人身上说,也就是说,只有人才是此目的的真正体现者、实现者。[50] 对此,他有一个解释。
又因为它和仁、诚不可分,渗透了伦理道德内容,因此,在理学体系中,乐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美学范畴,因而也不是纯粹的美学体验。以教育天下英才为乐,则说明君子的社会责任感,同时也说明君子人格的社会价值。[45] 至于吾与点也之乐,也是说,三子(指子路、冉有、公西华——作者注)只是事上著到,曾点却在这里著到[46]。化性起伪的结果,便是乐得其道,能从中感受到快乐。
对于人的自然的情感需要,当然不能压抑或取消,但是也不能任其自然发展,如果任其自然发展,那就会出现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的后果,因此,必须以礼节之,以乐(音乐)导之。情然而心为之择,谓之虑。
[2] 在学习中探求人生意义,增强人格力量,这是一种真正的快乐,这种快乐是物质享受所不能得到的,因为它是内在的,属于自己的,具有真正价值的,只有仁、知之人才能做到。孔子还谈到山水之乐,这就更富有美学意义。他主张性其情,即用理性指导情感,使情感与理性合一,这就是合于中。为什么呢?因为践行到矣,能洞然融通乎天理,故乐。
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乐而不流,既满足了快乐的需要,而又不流于淫乱。朱熹以实现心与理一境界为最大的乐,在他看来,只有一心之中,天理流行,心广体胖,悠然自得,才能体验到乐。它和仁、诚一起,构成最高的精神境界。[31]从容、洒落是在人与自然合一的情境中才有的体验。
但是作为人的社会生活的需要,就不仅仅是心理情感的问题了,它还具有更重要的社会意义,礼乐之所以重要,就在于此。黄宗羲认为,乐的体验出于人性之自然,人有喜怒哀乐之情,如果任天之便[58],没有有意安排和把捉,就如同自然界的鸢飞鱼跃,自有乐的境地。
他特别指出,君子之乐,王天下不与存焉[13]。人心本自乐,自将私欲缚。
一觉便消除,人心依旧乐。这里的确有一个理论问题,就是当人的自然情感被看重时,就要强调社会理性的作用。王畿也很重视自我体验,要寻孔颜之乐,唯在求吾心之乐,欲求吾心之乐,惟在去其意必之私,荡邪消滓,复还和畅之体,便是寻乐真血脉路。乐作为美的境界,更偏重于直观体验,更突出了主体性和主观性,但它决不是主观美学,它是主观与客观、主体与客体的统一,正是在这种内外两忘式的统一中,才能体验到精神的愉悦与快乐。礼、乐之所以作,都与人之情有直接关系,但其作用各有不同,简而言之,礼主分,乐主合。[42]《朱子语类》卷四十。
儒家学说作为一种情感哲学(参看情的学说),它很重视人的情感体验。朱熹进一步把审美境界与道德境界统一起来,所谓天理流行[40]之理,是审美原则与道德原则合而为一的宇宙原则,道德直觉和审美体验只是从不同方面去实现罢了。
有人把儒家文化归结为乐感文化,大概就是指此而言。他也讲情感体验,但重点在自我超越、自我提升,约其情而使合于中[37],中就是喜怒哀乐未发之中,是情感的理想状态。
在北宋初年理学开创时期,范仲淹、欧阳修等人从和民、成民之欲的社会角度谈到乐。[5]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德性,以乐为最高的体验,仁则乐,乐则仁,颜子既然能长久地做到仁,因而体验到其中之乐,不为贫困的生活条件所改变,这种境界当然要受到孔子的赞扬。
以道制欲,则乐而不乱。由于理学家普遍地建立了形而上的本体论哲学(非西方式的本体论),乐的境界便具有超越性,但又不是完全超绝的,它必须而且只能在具体的情感活动中体现出来,这种出于情感而又超情感的本体体验,是理学境界论的一个重要特点。[21]人不能不乐之乐,是指人的情感需要,人人都有实现和表达快乐这种情感的需要。私欲一萌时,良知还自觉。
这种乐,体现了普遍的生命关怀,他在《养鱼记》中,表达了这种思想。先王恶其乱也,故修其行,正其乐,而天下顺焉。
……欲虽不可去,求可节也。[57]《乐学歌》,《明儒学案》卷三十二。
它把伦理和审美合而为一,从道德情感中体验美的境界,这就是所谓乐。在孟子那里,任何乐的体验,都要以道德情感、道德意志为基础,否则,将是没有价值的。
如果说有区别,那就是存在与功夫的区别,乐是心的存在状态,而学是实现其存在的方法即功夫。既要满足情欲,又要节制情欲,在荀子看来,能完成这两项任务的东西,不是别的,就是礼乐。当其实现时,已不是原来的自然情感,而是具有社会内容。[46]《语录上》,《陆象山全集》卷三十四。
[34]《河南程氏遗书》卷二上,《二程集》。体天地之化,本来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身,所以说,只此便是天地之化,人的生命活动就体现了天地之化,而不是在人的生命活动之外另有一个天地之化,要人去体。
这种合伦理与美学而为一的乐的体验,正是孔子和儒家美学思想的根本特点。[36]《河南程氏文集》卷八,《二程集》。
这种体验从根本上说是道德型的,但其中又有美学意义,这是儒家德性文化的一个特点。所谓窗前草不除,最能体现周敦颐和理学家的精神风貌,说明已经破除了物我内外的界限,物即我,我即物,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充满了生机,自家腔子里也是一片生意,这点意思,就是生命的意思,也是美感体验的意思,是很难用语言进行表达的。
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,欢迎您提出来!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,如果侵犯了您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!